南宋官窑是宋高宗赵构在南宋都城临安(今杭州)修内司设立的官窑,也称“内窑”,以及后来在郊坛下设立的“新窑”,也称“郊坛官”或“郊坛窑”。
南宋叶寘在《坦斋笔衡》中记载:“中兴渡江……袭故京遗制,置窑于修内司,造青器,名内窑。……后郊坛下别立新窑”。明初曹昭在《格古要论》谈到了修内司官窑的特点:“土脉细润,色青带粉红,浓淡不一,有蟹爪纹、紫口铁足,色好者与汝窑相类”。
关于南宋官窑的窑址,晚明时高濂曾有“修内司窑在凤凰山下”的说法,王士性在《广志绎》中也说:“官、哥二窑,宋时烧之凤凰山下”。
【郊坛下官窑】
从1930年2月到6月开始,日本著名陶瓷学者米内山庸夫经过六次考察,在杭州乌龟山南麓找到郊坛下窑址。中国学者周仁先生在实地考察后,认为这就是文献记载的“内窑”。1937年,古陶瓷爱好者朱鸿达先生在乌龟山发现一件“三足炉”,引起极大的轰动。
1956年,浙江省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郊坛下窑址进行发掘,发现了第一座窑炉。1985至1986年,进行了第二次全面勘测和发掘,发现另一座长条斜坡式龙窑。该龙窑由火膛、窑室、出烟室三部分组成,长度为37.5米,宽度为1.34-1.8米。前后窑的高差为7.2米,与宋代常见的民用龙窑相比均有适当变化,窑炉用材讲究,窑砖质地厚实坚细,建筑规整,有利于烧制高质量的瓷器。
“修内司官窑”由于久寻未见,一些学者甚至提出“修内司”是“机关”而不是“窑场”的观点。直到1996年,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发现了青瓷窑址,经过两次大规模考古考察,发现了高等级制瓷遗址和瓷片标本,其中发现一件刻有“修内司窑置庚子年……匠师造记”铭文的荡箍,从而坐实了老虎洞窑就是修内司窑的身份。
从传世藏品和上述窑址发现的标本来看,南宋官窑质地细腻,胎料中含有“紫金土”,胎色呈黑灰色或赭黑色。产品分厚釉和薄釉两类。厚釉产品胎薄而釉厚,釉色粉青,釉面有大开片、缩釉和棕眼;器物口沿显黄褐色、足端无釉而露出深色胎,呈现“紫口铁足”;造型多仿殷商青铜器,表明当时受复古风气的影响。薄釉产品则釉层薄而青,釉面多细碎开片,多为碗盘等日常用品。
1987年4月开始筹建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,1992年10月对外开放,成为我国第一座依托古窑址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。2002年和2007年进行了两次扩建改造。南宋官窑博物馆总占地面积为43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,由陈列展厅和郊坛下窑遗址保护建筑两部分组成,全面展示了南宋官窑的历史、工艺技术,充分反映了南宋宫廷文化及社会习俗。